教育培训机构大全
证书报考时间,报考条件

李白《秋浦歌》原文,翻译及赏析

  秋浦歌

白发三千丈,

缘愁似个长。

不知明镜里,

何处得秋霜。

  【题解】

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,大约在天宝十二载(公元753),李白漫游来至此。逗留期间,他以《秋浦歌》为名,写了一组五言诗,共有十七首。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十五首。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手法,写自己内心深长的愁绪。

  句解

白发三千丈,缘愁似个长

诗人对镜,乍见增添了许多白发,只觉触目惊心,不禁惊呼:我的白发长达三千丈,只因为忧愁是这样的长。写这首诗的时候,李白已经五十多岁。在此以前,他就多次感叹过白发早生,未必真是那样,但现在的确是发白的年纪。但这仅仅是岁月催人老吗?我们知道,忧愁、焦虑也是与白发联系在一起的。最著名的是伍子胥的故事,因为过不去昭关,一夜之间,头发竟然全愁白了。诗人呢,他的白发也是因愁而生,因愁而长。而长达三千丈,显然是夸张,其长如此,可见愁思该有多么深重。这一句自答,语势跌落,情绪转为悲凉。我们仿佛看到独坐愁城的诗人,在沉重的叹息声中,无力地低下了白头。“缘”是因为的意思,“个”是这样的意思。

古诗里写愁的取譬很多,如李颀:“请量东海水,看取浅深愁”,是以水喻愁。李白随手拈来,以白发来写,本也寻常,但以“三千丈”之长喻愁之深重,则不仅新奇,而且发因愁白,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,因此也就十分妥贴。看似不近情理,实则是兴中有比,意味更长,让读者一下心领神会,过目不忘。

大凡高度的夸张,究其实,都不是单纯出于奇想,而有着深厚的思想感情内涵。诗人之愁如此,是缘于什么呢?到秋浦时,李白离开长安已经快十年了。这期间,他漫游天下,四海为家,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。不过,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,在《秋浦歌》组诗中多有反映。如第六首“愁作秋浦客,强看秋浦花”,连观赏秋色也要强打精神。诗人年过半百,功业无成,在那朝政日趋令人心忧的年代,他自觉个人前途越来越没有希望,却始终不肯放弃辅佐君王、大济苍生的理想。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愈来愈尖锐,诗人怎能不颜色改易,愁肠千转!更何况,除了个人际遇之外,他还在为国家的命运担忧。此前不久,他北上幽州,看到大乱将起的种种迹象,却无可奈何。忧愁时时在心,只不过因见白发而大动感情,大加感慨。

不知明镜里,何处得秋霜。

在发出一声浩叹之后,诗人笔锋突转,提出疑问:不知明亮的镜子中,从哪里得来的一片秋霜?秋霜色白,代指白发,似重复却又不重复,因为它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。这两句好像平地又起一层波澜,诗人再次对镜自照,好像不相信镜中人就是自己。那白发是从哪里得来的?自二十多岁出蜀漫游,诗人奔波劳顿,哪一次失意,哪一回挫折,不使他心生忧愁愤激,以致华发早生!这一头“秋霜”,乃是大半生坎坷经历的印迹和明证。诗人仿佛在镜中看到了自己的悲哀:一生追求,至今一无所得。诗中连用“不知”“何处”两个疑问词,以强烈感叹的语气,把问题提了出来,却没有回答。诗人亲历亲感,怎么会不知道呢?他只是把无限的愁闷和悲凉留了下来。

  评解

李白之诗常常是“奇想出奇句”。其诗不易学,也几乎无法可学。王安石《示俞秀老》(其二)诗曰:“不见故人天际舟,小亭残日更回头。织成白雪三千丈,细草孤云一片愁。”第三句显然套用了李白的“白发三千丈”,但效果却差得很远。这是因为,王诗所表现的愁,不过是寻常离愁,当不得“三千丈”那样的比拟,因而有明显的斧凿痕迹。另外,李白在诗中虽然点破了“愁”字,但根本就没说出愁的具体内容,只觉其愁浩茫无边;王诗却把他的愁情和盘托出,话一说尽,诗就没了味道。艺术表现的藏与露、深与浅的关系和效果,由此可见一斑。

赞(0)
分享到: 更多 (0)

本栏目分享各类证书的报考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