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培训机构大全
证书报考时间,报考条件

杜甫的自传诗《壮游》赏析

大家要想了解杜甫青少年的生活,了解他的个性,最好还是去读杜甫的《壮游》,这首长诗其实是诗人一生的自传。现在很少有人会去读长诗,自然很少有人会讲这首长诗,读长诗费时费神费力,大家没有这么多时间,也没有这份耐心,讲这种长诗更是吃力不讨好。我今天之所以愿意自讨苦吃,是因为听杜甫老人的晚年自述,我们能更亲切地聆听杜甫的心声,能更好地理解杜甫的心迹,当然也能更深入体验他的诗歌。时下的杜甫,被“现实主义”标签化了,一千多年前的杜甫,哪会知道“现实主义”是什么玩意儿,哪会去按“现实主义”这种套路写诗?我保证,读完这首诗后,你会看到一个全新的杜甫、一个真实的杜甫。

还是来看《壮游》原诗:

往昔十四五,出游翰墨场。

斯文崔魏徒,以我似班扬。

七龄思即壮,开口咏凤凰。

九龄书大字,有作成一囊。

性豪业嗜酒,嫉恶怀刚肠。

脱略小时辈,结交皆老苍。

饮酣视八极,俗物都茫茫。

东下姑苏台,已具浮海航。

到今有遗恨,不得穷扶桑。

王谢风流远,阖庐丘墓荒。

剑池石壁仄,长洲荷芰香。

嵯峨阊门北,清庙映回塘。

每趋吴太伯,抚事泪浪浪。

枕戈忆勾践,渡浙想秦皇。

蒸鱼闻匕首,除道哂要章。

越女天下白,镜湖五月凉。

剡溪蕴秀异,欲罢不能忘。

归帆拂天姥,中岁贡旧乡。

气劘屈贾垒,目短曹刘墙。

忤下考功第,独辞京尹堂。

放荡齐赵间,裘马颇清狂。

春歌丛台上,冬猎青丘旁。

呼鹰皂枥林,逐兽云雪冈。

射飞曾纵鞚,引臂落鹙鶬。

苏侯据鞍喜,忽如携葛强。

快意八九年,西归到咸阳。

许与必词伯,赏游实贤王。

曳裾置醴地,奏赋入明光。

天子废食召,群公会轩裳。

脱身无所爱,痛饮信行藏。

黑貂不免敝,斑鬓兀称觞。

杜曲晚耆旧,四郊多白杨。

坐深乡党敬,日觉死生忙。

朱门任倾夺,赤族迭罹殃。

国马竭粟豆,官鸡输稻粱。

举隅见烦费,引古惜兴亡。

河朔风尘起,岷山行幸长。

两宫各警跸,万里遥相望。

崆峒杀气黑,少海旌旗黄。

禹功亦命子,涿鹿亲戎行。

翠华拥英岳,螭虎啖豺狼。

爪牙一不中,胡兵更陆梁。

大军载草草,凋瘵满膏肓。

备员窃补衮,忧愤心飞扬。

上感九庙焚,下悯万民疮。

斯时伏青蒲,廷争守御床。

君辱敢爱死,赫怒幸无伤。

圣哲体仁恕,宇县复小康。

哭庙灰烬中,鼻酸朝未央。

小臣议论绝,老病客殊方。

郁郁苦不展,羽翮困低昂。

秋风动哀壑,碧蕙捐微芳。

之推避赏从,渔父濯沧浪。

荣华敌勋业,岁暮有严霜。

吾观鸱夷子,才格出寻常。

群凶逆未定,侧伫英俊翔。

《壮游》是杜甫的诗体自传,这里我只讲其中杜甫青少年的部分,有助于我们了解杜甫,也有助于理解杜诗。

他一开始就说,自己十四五岁就登上了文坛,文坛上的名流崔尚和魏启心,都把杜甫视为当世的班固和扬雄。“斯文”指文坛领袖或名宿。崔、魏都是杜甫的长辈,也都是文坛一时名流,他们又都高度肯定、称赞杜甫,这对一个青少年来说,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,所以杜甫到晚年还记忆犹新,还引以为豪。我小学和中学时的老师虽然没崔、尚有名,但我照样常常想起那时得过的表扬。称他是当世扬雄,后来他也自信赋可以与扬雄比肩,他在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》中说:“赋料扬雄敌,诗看子建亲。”

“七龄思即壮”,杜甫是一位早熟的诗人,“开口咏凤凰”,更是出口不凡,到老了还记得自己的处女作,而且说起来还那样得意,尽管常言“老婆总是人家的漂亮,文章总是自己的高明”,但我相信这首诗写得不赖,杜甫不是那种喜欢胡吹的人,只可惜这首诗早已失传,不然可能比骆宾王的《鹅》更受欢迎。“九龄书大字,有作成一囊”,他年轻时在书法上也下过苦功,同样可惜的是,他的真迹没有留下来。

从这几句可以看到,杜甫后来成为中国古典诗艺的集大成者,并不是偶然撞上了大运,是他才华与努力的必然结果。

谈了自己小时的才气,再谈自己的性格和为人:“性豪业嗜酒,嫉恶怀刚肠。脱略小时辈,结交皆老苍。”“业”是“既”或“又”的意思,他性格豪爽又喜欢豪饮,还有一副疾恶如仇的刚烈情怀。人知李白嗜酒如命,其实杜甫也是“酒逢对手”,李白说“百年三万六千日,一日须倾三百杯”,杜甫说“酒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”。明白吗,有了“嫉恶怀刚肠”的品性,才会有他后来深刻的社会批判。“脱略”就是不以为意,或者毫不在乎。“小”在这儿做动词用,“小时辈”就是蔑视那些同辈人。杜甫结交的朋友都比他年长,如李白和高适都是比他大十几岁的兄长。这是因为,“老苍”要么阅历丰富,要么知识丰富,杜甫和他们在一起能学到更多东西,《论语·学而》中记载了孔子的告诫——“无友不如己者”,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,要交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“益友”。

“饮酣视八极,俗物都茫茫。”“八极”也就是八方,是指八方极远的地方,平时我们常说“四面八方”。“俗物”此处指俗人或庸人,“茫茫”在这里指众多的样子,“俗物都茫茫”是说,在杜甫眼里到处都是俗人、庸人。杜甫和李白一样,他们的自我感觉都好到爆棚,苏轼在《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》中,称李白“眼高四海空无人”,四海没有一个人能入他的法眼,杜甫呢?读读他的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,就明白了什么叫“目空一切”。

这十四句叙写自己小时的天资、性格、交游和眼界。

接下来,诗人写自己早年的吴越之游。“东下姑苏台,已具浮海航。”盛唐书生有漫游的习俗,十八岁以后就“仗剑去国,辞亲远游”。或许是当时因经济相对富裕,社会也十分安宁,就是杜甫说的“九州道路无豺虎,远行不劳吉日出”,远游不会有人身安全的顾虑。即使入住私人酒店,也不至于遇到卖人肉包子的孙二娘。开元二十年,杜甫二十一岁漫游今天的江浙,古时称“吴越”之地。“姑苏台”在苏州姑苏山上,相传由吴王阖闾所建。“浮海航”就是航海的大船。当时杜甫把渡海去日本的船已备好,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成行,直到老了还耿耿于怀。“到今有遗恨,不得穷扶桑”,古人认为日出于扶桑,此处的“扶桑”指日本。清以前的诗论家,强调杜甫“每饭不忘君”,赞美他仁爱忠君的一面,1949年以后,又给杜甫贴上了“现实主义”的标签,称道他忧国忧民的一面,这使人们形成一种错误印象,好像老杜整天都是哭丧着脸,为国事家事急得团团转。其实,杜甫年轻时特别浪漫,一千多年前他备好船,打算一个人独自闯荡日本,放在今天,你们敢坐木船只身去日本吗?反正我是不敢。当时有这个想法的人都十分大胆、浪漫,就是现在想起来照样十分刺激。

虽然没有到日本,是杜甫的终生憾事,但他的吴越之游玩得很尽兴:“王谢风流远,阖庐丘墓荒。剑池石壁仄,长洲荷芰香。嵯峨阊门北,清庙映回塘。每趋吴太伯,抚事泪浪浪。”“王谢”指东晋宰相王导和谢安,是当时权势最大的两个家族,“王谢风流”到了唐代已成往事,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“阖庐”就是阖闾墓,“剑池”和“阖庐”都是今天虎丘的风景点。“长洲”是古代苏州地区的一个县,因古时长洲苑而得名。“阊门”指苏州西门,“嵯峨”形容阊门高峻,“清庙”指吴太伯庙。据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中记载,太伯是周太王的长子,他的弟弟季历不仅自己有才干,还有个更有才干的儿子,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。太伯见父王想立幼子季历,他南奔以避让季历。这种让贤的事迹,使得杜甫触景生情,感动得眼泪汪汪。

“枕戈忆勾践,渡浙想秦皇。蒸鱼闻匕首,除道哂要章”四句,还是写游吴的所见所闻、所思所感。“枕戈待旦,志清中原”,本来是晋刘琨的典故,越王勾践“卧薪尝胆”以报吴仇,因而杜甫将刘琨之事借用在勾践身上。秦始皇曾经游历吴越,杜甫来后自然就联想到他。“蒸鱼闻匕首”,公子光——后来的阖闾——想杀吴王僚,于是置办酒肉宴请吴王僚,派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腹中,借机刺杀了吴王僚。据《汉书·朱买臣传》载,朱买臣前妻嫌他贫穷,与他离异后同他人结婚。几年后朱官拜会稽太守,家乡为了迎接他回乡任职特地修道,朱在修道的民工中见到前妻和她的后夫,令人将他们夫妻二人载到太守官邸,前妻没多久便羞愧而死。杜甫对朱买臣这副小人得志的庸俗嘴脸十分反感,所以“除道哂要章”。“除道”就是修道或清除道路。“要章”指腰间的印绶,朱买臣有意露出腰间印绶显摆,“哂”是觉得朱买臣可笑,表明这种俗气势利让人厌恶。

最让他不能忘怀的是“越女天下白,镜湖五月凉。剡溪蕴秀异,欲罢不能忘”。一个生长于中原的青年,第一次看到水灵白嫩的江浙姑娘,肯定是心如小鹿似的乱撞,到老了还说得心花怒放。“镜湖”就是今天绍兴的鉴湖,“剡溪”在今天浙江嵊州市。镜湖、剡溪和天姥都是著名的游览名胜。浙江水软山温人秀景异,使得杜甫玩得“欲罢不能忘”。

从“东下姑苏台”到“欲罢不能忘”,是第二段,写二十岁之后的吴越之游。“除道哂要章”以上写游览吴中古迹名胜的所思所感,以下写游越中著名景点所见所闻。今天,在我们正积极高考、念大学和考研的年龄,杜甫却已经在江浙闲逛了整整四年。我们还要说杜甫是“现实主义”,好像我们才是浪漫主义。

杜甫从二十一岁漫游吴越,二十四岁才回到家乡,到家不久接连参加科举考试和畅游齐赵:“归帆拂天姥,中岁贡旧乡。气劘屈贾垒,目短曹刘墙。忤下考功第,独辞京尹堂。”天姥山在浙江新昌县,天姥山与剡溪相邻,同属于今天的绍兴市。杜甫在吴越游了近四年时间,剡溪可能是他最后一站,“拂天姥”是说从天姥山经过,他在天姥山好像没有久留。“中岁”就是中年,当时杜甫只有二十四岁,在今天是标准的青年,古人寿命短很多,所谓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,二十四岁就可以说是中岁了。“贡旧乡”涉及唐代科举制度问题,这里要和大家稍作解释。那时常科考试的考生有两个来源:一是来于学馆的生徒,如国子监、弘文馆、崇文馆举荐的学子;二是经过州县考试,及格后送往尚书省应试的乡贡,这部分考生又叫贡生,因为他们是随着贡品一起进京的。“劘”(mó)是逼近的意思。“垒”的本意是防护军营的墙壁,在此诗中与“墙”的意义相近。“屈”是屈原、“贾”是贾谊、“曹”是曹植、“刘”是刘桢。全是文坛、诗坛上的大咖,杜甫更是牛气冲天,觉得自己可以和屈原、贾谊并驾齐驱,甚至完全不把曹植和刘桢放在眼里。这份自信杜甫一直保持到中晚年,他在四十岁出头时写的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》中,还觉得自己的“赋料扬雄敌,诗看子建亲”,晚年在成都的《戏为六绝句》中仍然说,“窃攀屈宋宜方驾,恐与齐梁作后尘”。杜甫的诗赋虽然很合自己的意,哪知二十四岁进京赴考,他的诗赋却不合考官的意,第一次应举名落孙山。“忤”是违背或不顺从,“京尹”是治理京城的官员,“京尹堂”代指尚书省主持考试的礼部。你们看,他落榜了,却没有半点气馁,“独辞京尹堂”,完全是一副满不在乎的语气,根本没有把落第当一回事,该干啥就干啥去。

可不,一离开考场,杜甫就“放荡齐赵间,裘马颇清狂。春歌丛台上,冬猎青丘旁。呼鹰皂枥林,逐兽云雪冈。射飞曾纵鞚,引臂落鹙鶬。苏侯据鞍喜,忽如携葛强”。丛台是战国时赵王的故台,在今河北邯郸市。青丘、皂枥林、云雪冈都是属战国时的齐地,今天山东北面。苏侯是他结识的好友苏源明,葛强是晋朝山简的爱将,杜甫以勇猛善射的葛强自比。“放荡”“清狂”“呼鹰”“逐兽”,彻底打破了我们过去对杜甫的印象。李白自称“好剑术”,杜甫自述善骑射,李杜不仅以诗并称,他们的勇武也可以媲美。

从“归帆拂天姥”到“忽如携葛强”,是第三段,写他第一次科举失利后的齐赵之游,让我们看到了杜甫当年“清狂”“放荡”的豪兴,见识了他当年呼鹰逐兽驰马射鹙的绝技,使我们对这位伟大诗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。

“快意八九年,西归到咸阳”二句,结构上承上启下,这有点像合页一样,前一句承上,后一句启下,使上下段落过渡自然,衔接紧凑。他从二十四岁到二十九岁,也就是从开元二十三年(735年)到开元二十八年(740年),在齐赵连续游了六年,回到洛阳三年后,天宝三载(744年),又陪李白到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,在梁宋一带又遇上高适,三人一起在河南、山东等地求仙访道,天宝四载杜甫再游齐越,并与李白再次相逢。前前后后在齐、赵、鲁等地“快意八九年”,天宝五载他独上长安,就是所谓“西归到咸阳”,“咸阳”指长安。

到了京城长安的情况如何呢?开始他倒是受到诗坛的接纳和赏识,也受到了王公权贵的礼遇,“许与”就是称许或称赞,“词伯”就是今天说的文豪或诗豪,“贤王”就是王公权贵的美称。“裾”是衣服的后襟,“曳裾”就是拖着长裾,指着装十分庄重正式,“置醴地”指出席高档宴会,醴是一种甜酒。“奏赋入明光”指杜甫曾献《三大礼赋》,为唐玄宗所赞赏,唐玄宗命他待制集贤院,让宰相大臣来试他的文章。这是他人生中最得意的一笔,他在《莫相疑行》一诗中还夸耀说:“忆献三赋蓬莱宫,自怪一日声辉赫。集贤学士如堵墙,观我落笔中书堂。往时文采动人主,此日饥寒趋路旁。”

不过,这次荣耀并没有改变杜甫的命运,他拒绝朝廷所授的“河西尉”,“无所爱”指辞河西尉一事。“行藏”指一个人的行迹出处,“信行藏”大意是说有官无官都随他去。在长安困守上十年,他的衣服完全破旧,他的双鬓不免斑白,他相识的耆旧长者都已过世,而自己一事无成,只因为年长被人尊敬。困守长安这段时间,杜甫的日子过得非常苦,他在另一首诗中说自己“朝扣富儿门,暮随肥马尘。残杯与冷炙,处处潜悲辛”。

杜甫很快就跳出了个人的得失悲欢,感慨所见所历的朝政腐败,权贵忙着倾轧争斗,失败一方命丧族灭,上层都在斗鸡养马中消磨时光,国家就在这奢侈腐化中走向险境。

从“快意八九年”到“引古惜兴亡”,是第四段,写困守长安的悲欢,磨难让杜甫由快意豪纵变得深沉清醒,由个人的升沉进而思虑国家的兴亡——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诗人的成长与成熟。没有谁一生下来就伟大,没有谁一生下来就光芒四射。

杜诗针脚绵密,结构紧凑,上段最后一句“引古惜兴亡”,引起下文。下文接着写兴亡盛衰之秋——安史之乱:“河朔风尘起,岷山行幸长。两宫各警跸,万里遥相望。崆峒杀气黑,少海旌旗黄。禹功亦命子,涿鹿亲戎行。翠华拥英岳,螭虎啖豺狼。爪牙一不中,胡兵更陆梁。大军载草草,凋瘵满膏肓。”安禄山在河北起兵造反,唐玄宗逃向四川成都,“岷山”是甘肃南延伸到四川北的一条山脉,此处代指四川。诗人用“河朔风尘起,岷山行幸长”十个字,来写安史之乱和唐玄宗幸蜀这样重要的历史事件,既能高度凝练概括,又显得如此举重若轻,这就叫大手笔。古时皇帝出走叫“幸”。“两宫”指唐玄宗的成都与唐肃宗的灵武,帝王出入时的警戒称为“警跸”。崆峒山在甘肃,旧时称太子为“少海”,这里指唐肃宗。肃宗在灵武以太子身份即位,忙着到平凉兴兵收复失地。以禹传位于子,来比喻唐肃宗命儿子李俶讨敌,以蚩尤比喻安禄山,相传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。“翠华”指皇帝仪仗中以翠羽做装饰的旗帜或车盖,此处代指唐肃宗。“英岳”就是吴山,在凤翔境内,唐肃宗以灵武镇凤翔,所以说他“拥英岳”。“螭虎”是猛兽,此处代指勇士,“豺狼”自然是指叛军,这句是说朝廷军队对叛军形成包围的阵势。所谓“爪牙一不中”,指房琯指挥的朝廷军队,在咸阳陈涛斜吃了败仗,使得胡兵更为猖獗。所谓“大军载草草”,指郭子仪的部队又败于长安附近的清渠,被战争反复蹂躏的百姓更苦不堪言。

当时杜甫正任左拾遗,看到国家处于危急之中忧心如焚。“备员”此处是谦称充数,“补衮”是补救皇帝的过失。他之所以在朝廷上直言相谏,一是出于对皇上的忠诚,二是出于对人民苦难的怜悯。当时他匍匐在青蒲席上,在皇帝面前犯颜直谏。为了皇上不致受辱,为了永保江山,他宁愿以死相谏,以致触怒了皇帝,后来因为救护才免受重罚。稍后虽然两京收复,但京城一片狼藉,连皇室宗庙也成为灰烬,“鼻酸朝未央”写出他内心的悲痛。

从“河朔风尘起”到“鼻酸朝未央”,是第五段,写安史之乱,以及谏官经历,抒写了他对国事的忧心、对人民困苦的同情。忠君和爱民统一于杜甫一身,他真的做到了“济时敢爱死”,把自己奉献给国家的同时,也把自己奉献给了人民。

因直谏而丢了乌纱帽,他现在不是左拾遗谏官了,如今又老又病,加上长期客居异乡,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,所以说“小臣议论绝”,对国家大事不再多嘴多舌。偏居一隅,就像鸟困笼中,有翅不得展。一到秋风拂过三峡,所有芳草都凋零,所有鲜花都枯萎。他要像介之推一样去山中隐居,像渔父一样到江中濯足,从此远离政治这块是非之地,永远成为一个与世无争的闲人。因为高门权贵还在相互暗算,暂时太平中潜藏着危机,恰如岁暮随时出现严霜。但这只是说说气话而已,杜甫不可能离开他放心不下的朝廷,不可能离开他深爱的人民。“议论绝”并不是不关心,他盼望“才格出寻常”的人物,能够受命于危难之际,勇敢地出来为国家出力。

从“小臣议论绝”到“侧伫英俊翔”,是第六段,写他漂泊西南时期的处境与心事。只要国家能够中兴,只要百姓能重见太平,他不在乎个人“羽翮困低昂”,但急切地“侧伫英俊翔”,从此可见他的胸襟、境界和人格。

《新编渔洋杜诗话》中说:“少陵《壮游》诗,乃晚年自作小传。‘往者十四五’一段,叙少年之游。‘东下姑苏台’一段,叙吴越之游。‘中岁贡旧乡’一段,叙齐赵之游。‘西归到咸阳’一段,叙长安之游。‘河朔风尘起’一段,叙奔凤翔及扈从还京事。‘老病客殊方’一段,叙贬官后久客巴蜀之故。通首悲凉慷慨,荆卿歌耶?雍门琴耶?高渐离之筑耶?”

称“通首悲凉慷慨”有点笼统,诗写青少年部分慷慨,叙安史之乱以后这部分悲凉。这首诗让我们见识了杜甫的豪迈,见识了杜甫的清狂,见识了杜甫的骑射之术,更见识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。

赞(3)
分享到: 更多 (0)

本栏目分享各类证书的报考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