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培训机构大全
证书报考时间,报考条件

杜甫的诗《九日》赏析

杜甫从来没有像李白自吹的那样“杀人红尘里”,也没有像他那样漫无目的地痛饮狂歌,也没有那种宗教狂热信仰。

杜甫敏感的心灵、浓烈的情感,总是和稳健的理性结合在一起。

杜甫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感性中凝集着理性。

从一些句子中就可以看到,像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。社会分配的不公,阶级严重的分化,在这十个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这涉及高度的抽象概括能力、对社会本质深刻的把握能力。这一名句同样表现出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,对下层苦难的怜悯,对统治者腐败的憎恶。

李白诗歌中像这样的句子不多。

杜甫无论是喜还是悲,都是一种在理性干预下的情感,无论是说理还是谴责,同时也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激情。这就是情中也有理,理中也有情。

处世有理性,遇事有激情,是我们读杜诗的强烈感受。

我们不仅能在他诗中感觉到他感情的强烈深厚,也能感觉到他对本质的深刻把握。

《九日》这首诗,是杜甫在重阳节写的:

去年登高郪县北,今日重在涪江滨。

苦遭白发不相放,羞见黄花无数新。

世乱郁郁久为客,路难悠悠常傍人。

酒阑却忆十年事,肠断骊山清路尘。

先介绍一下写诗的背景。

杜甫本来在成都过得很安稳,做工部员外郎有固定的薪水,没想到,蜀中的长官严武死了,军队哗变,导致成都大乱,杜甫开始在外面流寓,写这首诗的时候,在外面流浪了两年。

前两句他说:“去年登高郪县北,今日重在涪江滨。”郪县和涪江都是四川的地名,“去年”“今日”“重在”,这几个词表明了他在外面流浪,甚至流窜,心里烦了,感到很痛苦。

“苦遭白发不相放,羞见黄花无数新。”“黄花”是菊花。这两句说的是,那个白发缠着他不放——我们今天有办法可以把白发染黑,唐朝没办法,白了就再黑不了。可菊花却能开了落,落了又开,总是新的。

“世乱郁郁久为客,路难悠悠常傍人。”“为客”不是在外面喝一顿,而是长期在异乡“依人作客”,总是在流浪,总是靠别人混饭。“路难”是说他自己人生的道路非常艰难。“世乱”是说社会,“路难”是说他个人。“悠悠”这里是很漫长的意思,他说人生的道路太苦、太坎坷、太漫长,总是要依靠着别人吃饭。

安史之乱以后,他老人家就一直靠着别人吃饭。他这是在抒情,也是在思考。他在思考为什么长期在外面流浪?为什么总靠着别人?因为世乱,所以他才“郁郁久为客”。他长期靠着别人吃饭,是因为他倒霉。

人生道路如此坎坷,国家如此动荡,这是怎样形成的呢?

尾联“酒阑却忆十年事,肠断骊山清路尘”,是他在追溯这一切根源,还不是因为唐玄宗爱杨贵妃,爱得死去活来,把国事抛在脑后。“清路尘”是指唐玄宗从宫廷里到骊山去洗温泉的时候,沿途要一级戒备,所有的人不能走这条路。

他一想到这一点就感到很痛苦,他在责怪皇帝,但不是咬牙切齿的咒骂,而是温柔敦厚的责怪,体现了典型的儒家诗学观念,这叫忠厚。

这首诗既有理性,也有感性。不像李白,一遇上逆境,他马上就喊:“老子不干了!”——“人生在世不称意,明朝散发弄扁舟。”杜甫不是这样,他总在试图把握社会动乱的原因,一直在刨根究底。

读这首诗我们要梳理诗人的情感脉络:先是说自己连年在外漂泊,再说漂泊是由于“世乱”,也是由于“路难”,而“世乱”“路难”的根源,又落在“肠断骊山清路尘”,皇帝的荒淫腐败。随着体验的深入,理性也步步转深,“情”与“理”问题“携手并进”。

这使他的诗歌既情深,又意切。

赞(0)
分享到: 更多 (0)

本栏目分享各类证书的报考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