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培训机构大全
证书报考时间,报考条件

杜甫的诗《登高》赏析

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,就是他自己在《进雕赋表》中所说的:“倘使执先祖之故事,拔泥涂之久辱,则臣之述作,虽不足以鼓吹六经,先鸣数子,至于沉郁顿挫,随时敏捷,而扬雄、枚皋之流,庶可企及也。”

这是杜甫跟皇帝说的,他说:“伟大的皇帝陛下,你只要让我像我的祖上一样,在中央当一个文官,我虽然说不上能够鼓吹六经,但肯定可以达到像扬雄、枚皋这样的成就。”

古人认为著经是最重要的,“先鸣数子”就是像诸子那样著经,他说他可能达不到,但是他有很高的文才,沉郁顿挫,随时敏捷,肯定可以达到。

后来人们就发现,他的赋倒不怎么沉郁顿挫,真正沉郁顿挫的却是他的诗,尤其是他后期的诗。“沉郁顿挫”这四个字就成了他的赋诗之道。

什么是沉郁顿挫呢?

沉是感情的深沉高远;郁是感情的愤懑抑郁;顿挫好比书法中毛笔的顿笔和转笔,把笔锋按下去停一下,叫顿,转后笔锋稍松而转折,叫挫——古人写字要揉一揉就叫顿,顿了以后把笔松一下,提一下,突然一转就叫挫。这本来是书法上的用语。

前人一般认为,沉郁是指诗情而言,顿挫是指诗艺而言。

陈子昂有一篇文章《修竹篇序》,中间就有一句话说,“音情顿挫,光英朗练,有金石声”。《修竹篇序》就是给东方虬的一封信,他说音情顿挫,就是说顿挫既指音,也指情。

那么顿挫在诗歌中指什么呢?

就是抒情的时候,不是直接地抒情,不是飞流直泻,而是曲折、回旋、婉转,不断地转就叫顿挫。

这是指手法,当然情感也不是直通通的。

作为杜甫诗歌主导风格的沉郁顿挫,是指他的诗歌呈现出某种悲剧性的色彩,感情深沉、抑郁、凝重,与这种感情相适应的表现方式,不是飞流直泻,而是回旋、婉转、波澜起伏。

杜甫有一首七言律诗,古人认为是唐诗的压卷之作,就是《登高》:
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
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
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
从明朝的胡应麟,到很多清朝文人,都认为这首诗是古今七言律诗的第一首——最好的一首。当然也有人有不同评价,但说好的人更多。

这首诗的句法、字法、章法如何,我们来一句句看。

《登高》前四句写登高之所见,后四句写登高之所思所感。

“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”一句仰望,一句俯瞰。“风急”这两个字,在全诗的前四句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,没有“风急”,就没有后面的三句。

由于“风急”,所以把那些云彩都吹散了,就有了“天高”。

“猿啸哀”,三峡猴子叫的声音很凄厉。“巴东三峡巫峡长,猿鸣三声泪沾裳。”由于“风急”,把猴子那种哀怨的叫声吹得三峡上下到处都是。

说实话,我也没听到过猴子叫是什么声音,可能是比较悲哀的吧。

“风急天高猿啸哀”,这是抬头的所闻所见。下一句是俯瞰的所见所闻,“渚清沙白鸟飞回”。

“渚清”就是秋天的水都枯了,水枯了以后,原来被江水淹了的河床就露出了白沙,风一吹沙看得清清楚楚的。

“回”是盘旋,“飞回”就是打转转。“鸟飞回”也与“风急”有关。为什么鸟儿盘旋?因为风急。而且那个鸟不是在天空展翅翱翔的鸟,而是在贴着江水飞的鸟。

我是看了杜甫这首诗以后,才注意观察大自然中这一景象的。我发现,风很急的时候,鸟就搞不明白状况,因为风没有形状,它看不到,就迎着风飞,飞得很累,实在受不了就飞转回来,转回来它也搞不明白为什么飞得这么累,于是它就又朝前面飞,飞得又很累,就又转回来。

当然鸟儿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,估计鸟儿在想,“过去我飞都很轻松,今天怎么这么累呢?我就不信这个邪”。它就老在那儿转啊,盘旋啊。

这都是写登楼之所见,一句仰望,一句俯瞰。

马上就是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”。第三句紧承第一句仰望,第四句紧承第二句俯瞰。

“落木”就是落叶,“萧萧”是风吹叶子,掉下来的那个声音,这也与“风急”两个字有关,风急吹得满山的黄叶乱飞。同样地,“不尽长江滚滚来”也与“风急”有关,因为江水本来很急,再在那种大疾风中,江水就显得更加波涛汹涌。

这两句的对偶,好得不得了。我们说“极尽锤炼而归于自然”,这就是典型。

杜甫这首诗,一读就能脱口而出,但这个脱口而出跟李白的诗还不一样。杜甫是读书破万卷,是一种人工的极致。他把中华民族汉语的语言,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。

本来第一联是可以不对偶的,但是他老人家对得工工整整。

“风急天高”对“渚清沙白”,“鸟飞回”对“猿啸哀”。而且,他还当句自对,“风急”对“天高”,“渚清”对“沙白”,对得真是好。

前面四句的所闻所见,和后面四句的所思所感是怎么连起来的呢?

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”他用“万里”两个字,将前面的“无边”和“不尽”,从空间上紧紧地连在一起了。

“万里悲秋常作客”是从空间上说的,“百年多病独登台”是从时间上说的。

说杜甫的诗歌凝重,因为他尽可能在有限的字句中包容无数层意思。宋朝和清朝的人都说,这两句就包含了很多层意思。有的人说包含了十几层,有的人说包含了七八层,我们来一层一层地看。

先看看“万里”。一个人离家万里,本来就够可悲、够难熬的了,又遇上秋天,秋天又遇上可悲的心境,那就难上加难。悲秋又遇上作客——这个作客和我们今天说的做客完全不是一个意思,我们今天做客是到别人家去喝一顿,他那个作客是指依人作客,俯首求衣,作客就是靠着别人吃饭。

这一句里,他表达了四层意思:万里难,悲秋更难,作客更难的更难,更难的更难又加上常作客,就是更难的更难的更难。

“百年”是指人的一生。其实这里他引用了一个典故,庄子和列子都说过这样的话,尤其是列子说得比较清楚。

列子说,人生不过百年,这一百年里,比较顺心的也不过几年,那个顺心的几年中间,比较高兴的又不过几天,那个高兴的几天中间,能够开口而笑的,不过几时而已。

这里读了以后,觉得人就没有办法活下去。人生百年够难熬的了,又多病就难上加难,再孤独那就难上加难的难上加难。

这两句只有十四个字,但说了那么多层的意思。

我在家里实验过,用十四个字有时候一层意思也说不完。而杜甫用十四个字,说了那么多层的意思,这叫含量。

杜甫的语言含量很高,用西方人的说法,叫语言的密度很高。

最后两句,“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”。这两句真的是一字一血。

艰难、苦恨。沉郁,再也没有比这更沉郁的了。这个时候的“繁霜鬓”,一点都不夸张,杜甫四十岁出头的时候就“白头搔更短”,这个时候他还有几根头发就不错了,肯定是一根黑的都没有。

“潦倒新停浊酒杯”,这个“潦倒”跟我们今天说的潦倒意思不一样。那时的“潦倒”是形容面容憔悴。我们今天的潦倒是说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过得很不顺,事业上很失败。“新停”就是刚刚停止。“浊酒杯”,我讲过,唐朝有清酒,还有浊酒,浊酒是比较差的酒。

为什么说这是沉郁?

他前面说: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”这十四个字,把一个人一辈子所有倒霉的事,差不多全部碰上了。

一个人最要命的就是两样——穷和病,他是又穷又病又倒霉,样样都碰上了,所以最后几个字总结了他一辈子,“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”。

读完了这首诗以后,会觉得很气闷。一个人什么倒霉的事都碰上了,连解脱的办法都没有。

杜甫有首诗说,“宽心应是酒,遣兴莫过诗”。说一个人最好的宽心就是酒,最高兴最好的表达就是诗。

杜甫晚年很多病,别人的园子里面种的都是花,种的菊花、牡丹,他老人家的园子里面,种的是中草药,很凄凉。他晚年经常咳嗽,到底是有肺结核,还是有支气管炎,抑或是有肺气肿,我们不得而知。更要命的是,他耳朵也聋了,他在一首诗中间说,“左臂偏枯右耳聋”,大概问题很严重。

秋天的时候,很多慢性病容易复发,农村人管这叫老病。

杜甫面容憔悴,不知道还能活多久,他说一个人到了绝望的时候,连酒都不能喝。

沉郁、苦闷、愤懑,在这首诗歌中间表现得淋漓尽致。他一直写得很凄绝。

在内容上,这首诗是个行将就木的老人,在历经了时代的沧桑,品尝了人生的苦难以后,对社会、对人生所发出来的沉重叹息。

然而,这首诗的感情虽然沉郁悲凉,但是气势磅礴雄壮。诗人的境界很开阔,这叫盛唐人的手笔。所以这首诗的意境壮阔雄浑。

其实,这首诗不能说悲凉,而应该说悲壮。诗人博大的胸怀,好像承受了整个民族的苦难和艰辛,诗歌显得深沉、悲壮而又凝重。

写悲凉的诗很多,写穷的诗也很多。比如孟郊,他写了很多穷的诗,像“借车载家具,家具少于车”。写得很穷,但是写得不大气,因为他就只是写自己的苦难。

杜甫的诗,哪怕写苦难也写得很大气。

这首诗在艺术上不管怎样恭维都不会过分,确实写得太好。

第一,他这八句全用对偶,好像又全未对偶;极尽锤炼,而又好像是脱口而出。他把汉语这种形式美发挥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。

第二,这首诗的语言密度很高,容量很大,他在尽可能少的句子中包容了无数层意思。

第三,这首诗在结构上针脚绵密,或者叫结构紧凑。“风急”两个字,带出了前四句,前四句写登高之所见,全部由“风急”而来,没有“风急”就没有“天高”,没有“无边落木”。

后四句写登高之所思所感,他用“万里”从空间上将前四句和后四句连在一起。再有,第五、六句转出了第七、八句,有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”,才有了第七、八句的艰难、苦恨。

在结构上,这八句环环相扣,结构紧凑。

最后再总结一下杜诗在艺术上的特点:第一,语言上的形式美,他把汉语的形式美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;第二,语言的容量很大,语言的密度很高;第三,他的章法针脚绵密;第四,他的诗歌感情沉郁苦涩,语言凝重精练。

赞(1)
分享到: 更多 (0)

本栏目分享各类证书的报考资讯